黑龙江省大豆干旱风险区划
一、区划方法及指标构建
选取逐日的水分亏缺距平指数和游程理论计算每个站点30年的平均干旱强度,作为该站点的致灾因子危险性(r)、社会经济数据、地形数据(坡度)和土地利用分类为主要参数,根据黑龙江省本地实际情况,调整干旱风险因子危险性、暴露度、脆弱性、防灾减灾能力等各参数权重,并对各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进行几何平均,获得大豆干旱风险区划指标。
二、区划结果及可靠性
根据区划指标将黑龙江省大豆干旱风险区划分为五级:高风险、较高风险、中风险、较低风险和低风险。
区划结果见图1。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齐齐哈尔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区。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齐齐哈尔大部、大庆西部及黑河南部部分地区。中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黑河大部、绥化大部、大庆中部、哈尔滨西部、三江平原西部、牡丹江局部等地。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黑河东部、绥化局部、哈尔滨中东部、伊春部分地区、三江平原大部及牡丹江大部。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伊春部分地区、哈尔滨东南部、三江平原东部及牡丹江西部。
经验证,该分区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黑龙江省大豆干旱风险的分布情况。
图1 黑龙江省1991-2020年大豆干旱风险区划图
三、建议
本区划结果可为黑龙江省大豆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参考。对于大豆干旱整体风险较高的地区,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,选择、培育和推广大豆抗旱的优良品种。结合土壤、水肥、熟型等条件,研发诸如适当调整播期等有效栽培措施,避开大豆干旱的高发期,提升大豆抗灾减灾能力,同时加强各地农业灌溉改造,采用滴灌等节水措施,有效提升当地灌溉水平,减少干旱灾害对大豆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