℃,这是提到雪,大家最容易联想到的一个温度。温度条件需要在0℃以下才能形成降雪?实则不然。
所有的水滴在降落到低空前都处于冰晶或雪花状态,而最后人们看到的是雪还是雨,取决于低空的气温。低空气温较低时,有可能形成雪,但其实地面温度不一定需要在0℃以下,只要雪花落到地面前的暖层很薄,即使地面附近温度有2℃至3℃,雪花穿过暖层的距离短,来不及融化,降雪依然可以形成。
雪形成以后,其外观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兰心蕙质——六瓣状,世界上每一片雪花都是六瓣状。早在西汉韩婴所著的《韩诗外传》中就指出“凡草木花多五出,雪花独六出”,说的就是草本之花多为五瓣,雪花却有六瓣。
所有形状的雪花都是从一个六角形冰晶开始的,而后不断聚集扩张,形成错综复杂的图案。在美国蒙大拿州,一位牧场主曾宣称看到过宽度达到38厘米的巨型雪花,但我们无法确定这片雪花是否真的存在过。从那以后,人们见到的最大的雪花约为15厘米。目前的雪花分类已经超过120种,纷繁复杂,但精美绝伦。
雪还不仅仅是一个好看的家伙!
雪的90%-95%由空气组成,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很好的保温体,这就是许多动物冬季会在雪中挖地洞以便冬眠的原因。此外,雪松散多空的结构,也是让人觉得雪后世界变得更安静的原因之一。
雪花一片一片,从天空飘然而落,万籁俱寂,但堆积起来时,其间会形成很大的空隙。当声音遇到这样松散多空的结构,会在空隙里多次反射导致能量损失,从而无法继续传播,所以积雪像吸音板和隔音板一样,吸收、转化和消耗声能。当然,人类以及动物在雪后也会减少出行,声源便会进一步变少。一场雪,让山河显出了静谧细软的模样。
雪花最令人沉醉的当然是其飘落时的曼妙舞姿,那么它从形成到降落到地面需要多久呢?研究发现,雪花下落的速度可以悠闲缓慢,也可能高达14公里/小时,具体取决于当时空中的环境条件。雪花一边下落一边凝集水分,在风的作用下可加速下降。总体来说,雪花从离开云层到落地大约需要一个小时。
如何抵御降雪带来的寒冷攻势呢?从极地动物身上可窥见一二。挪威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北极的王绒鸭是御寒界真正的“王者”,它们羽毛下厚实的细毛绒能抵御-110℃的寒冷天气。海豹则在海中努力地吃,努力地长胖,给自己囤积一层厚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,而这肥厚的脂肪还能将身体塑造成完美的流线型,减少水中游动时消耗的能量。
北极熊看似通体雪白,但其实它们的皮是黑色的,而毛发是中空透明的。透明的毛发聚合光,黑色的皮肤吸收热量,有了如此特别的保暖皮毛,再加上厚实的皮下脂肪,北极熊就能扛住-80℃的极端严寒天气。